当时代的接力棒传递到青年手中,他用脚步丈量祖国边疆的土地,用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担当。机电工程学院2024届毕业生王从俊,以一场跨越山海的青春远征,交出了一份扎根基层、服务人民的闪亮答卷。毕业之际,他荣获"校级优秀毕业生"称号,这不仅是对他四年求学之路的肯定,更是对他投身西部、奉献热忱的礼赞!
一、执笔为犁,在基层治理中书写青春答卷
2024年盛夏,他响应"到西部去"的时代召唤,跨越2000余公里奔赴吉林省集安市。作为政府办议案科的一名基层工作者,面对千头万绪的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,他将工科生的严谨注入每一份文件:全年累计处理107件议案提案,联动30余个部门搭建协同网络,创新建立电子台账实现全流程可追溯管理。"每份提案背后都是群众的急难愁盼",他用零差错的办理质效证明,新时代青年完全能在平凡岗位上创造非凡价值。
二、步履不停,在边境线上播撒温暖力量
身着志愿红马甲的他,总是出现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:汛期顶着暴雨巡查鸭绿江堤岸,逐户排查风险时裤腿沾满泥浆;走访贫困户,切实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困难。当他发现边境村落的留守儿童面临教育困境,毅然化身"编外教师",推动建成"边境爱心课堂",为孩子们辅导功课、开展心理团辅。村民们说:"这个城里来的大学生,把这儿当成了自己家。"
三、知行合一,让青春在理论学习中闪光
身为青年团员,他在田间地头开辟"学习微阵地",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,并尝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基层干部和群众宣讲。还结合自己的基层工作经验,撰写了一些心得体会,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。他说:"只有把双脚扎进泥土,才能真正读懂中国。"
青春寄语:
"到西部去不只是口号,而是要把个人理想熔铸在祖国发展的坐标里。"王从俊的故事告诉我们,基层是青年成长的沃土,奋斗是青春最美的底色。愿更多学子以他为镜,将论文写在祖国山河间,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!
